第1篇 北京天壇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76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133位用戶收藏,24人推薦!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帶領(lǐng)你們?nèi)ケ本┨靿瓮娴膶?dǎo)游小章,很榮幸能在這里為你們服務(wù),有什么做的不周的地方請多多指教。
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精致、漂亮的北京天壇。天壇位于北京的南端,是清、明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谷豐收的地方。它嚴謹?shù)慕ㄖ季?,奇特的建筑結(jié)構(gòu),魅力的建筑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xiàn)存的一組最精致、最美麗的古建筑群,在世界上可是有極大的聲譽呢!
進了天壇,我們知道了天壇建于明永樂十八年,也就是一四二零年,與故宮是同時修建的,天壇的總面積約二百七十萬平方米,可大啦!分為內(nèi)壇和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筑物全都在內(nèi)壇。南邊有圓丘壇、皇穹宇,北邊有祈年殿、皇乾殿,是由一座高2米半,寬28米,長360米的甬道把這兩組建筑連接起來。天壇的總體設(shè)計,從它的建筑布局到每一個細部處理,都強調(diào)了“天”。它那300多米長的高出地面的甬道,我們登臨其上,環(huán)顧四周,首先看到的是那廣闊的天空和那像征天的祈年殿,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條甬道又叫海漫大道,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到天壇去拜天,等于上天,而由人間到天上去的路途非常遙遠、漫長。
女士們,先生們,今天的游程到此結(jié)束,謝謝你們的光臨,再見!
第2篇 北京天壇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598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151位用戶收藏,28人推薦!
北京天壇的導(dǎo)游詞
親愛的游客們,你們好嗎?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你們可以叫我劉導(dǎo),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也許您剛才就已經(jīng)注意到了,天壇有非常多的柏樹,不錯,它就好像北京一個天然的氧吧。而在這許多古柏當中,有一株500余歲的檜柏,就是回音壁西墻外的這棵九龍柏。它的樹干紋理非常的奇特,布滿了溝壑,而且旋轉(zhuǎn)扭曲,好像9條蟠龍纏繞嬉戲,所以叫它九龍柏真是一點也不過分。請大家不要攀爬樹木,注意自己的言行,這是一個神圣的地方,我們要保持寧靜的心態(tài),
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今天的游覽結(jié)束了,希望這次游覽能讓大家記住、在大家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回憶。
希望大家下次再來哦。
第3篇 北京天壇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279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4分鐘,共有136位用戶收藏,11人推薦!
der himmelstempel in beijing
der himmelstempel war der ort, wo die kaiser der ming- und qing-dynastie um eine reiche ernte beteten. er wurde im jahr 1420 fertiggestellt und ist heute mit einer flauml;che von 273 ha der grouml;szlig;te tempelkomple_ chinas.
in der anfangszeit trug der himmelstempel den namen "himmels- und erdtempel". dort opferte der kaiser dem himmel und der erde. im jahr 1530 wurde der erdtempel im nouml;rdlichen vorort von beijing fertiggestellt. seither wird der himmels- und erdtempel als himmelstempel bezeichnet. jedes jahr zur zeit der sommersonnenwende und der wintersonnenwende begab sich der kaiser zum himmelstempel, wo groszlig;artige opferzeremonien stattfanden.
der himmelstempel ist von zwei mauern -- einer innen- und einer auszlig;enmauer - umgeben. deswegen teilt sich der himmelstempel in den innen- und auszlig;enteil. der heute himmelstempel genannte teil ist tatsauml;chlich der innere tempel. hier stehen der huanqiutan (himmelsaltar) im süden und der qigutan (altar der ernteopfer) im norden. die beiden hauptwerke sind durch eine 360 m lange terrasse, die als danbiqiao (brücke der roten palaststufen) bezeichnet wird, verbunden.
der huanqiutan war der platz, wo der kaiser jedes jahr zur zeit der wintersonnenwende dem himmel opferte. er wurde im jahr 1530 fertiggestellt und im jahr 1749 ausgebaut. die oberflauml;che des himmelsaltars war in der ming-dynastie mit blauen glasierten fliesen belegt. wauml;hrend des ausbaus in der qing-dynastie wurden die fliesen durch steine ersetzt. der kreisfouml;rmige huanqiutan symbolisiert den himmel und besteht aus 3 ebenen. im zentrum der obersten ebene steht eine groszlig;e kreisfouml;rmige steinplatte, die als "stein des himmelsmittelpunkts" bezeichnet wird.
die huangqiongyu (halle des himmelsgewouml;lbes) liegt nouml;rdlich vom huanqiutan und ist der ort, wo die gedenktafel "oberster herrscher des himmels" aufbewahrt wurde. auszlig;erhalb dieser halle befinden sich 10 seitenhallen. die haupthalle und die 10 seitenhallen werden von einer kreisfouml;rmigen mauer umgeben. die innenseite der mauer wird als "echomauer" bezeichnet, weil sich hier der schall auf optimale weise fortpflanzt. die echomauer wird von alters her als eines der "wunder vom himmelstempel" bezeichnet.
die qiniandian (halle der ernteopfer) ist haupthalle vom qigutan, wurde im jahr 1420 gebaut und ist ein dreistouml;ckiges rundes bauwerk. sie war im jahr 1889 abgebrannt und wurde 1890 wieder aufgebaut. hier kouml;nnen besucher die mit neun drachen bemalte decke der halle, die die vier jahreszeiten symbolisierenden sauml;ulen mit bemalten drachen und phouml;ni_en, die die 12 monate symbolisierenden goldfarbigen sauml;ulen und die die 12 tageszeiten symbolisierenden roten sauml;ulen sehen. jauml;hrlich am 8. tag des ersten monats des chinesischen mondkalenders ging der kaiser in begleitung seiner hohen beamten zu dieser halle, um eine reiche getreideernte zu erflehen.
huangqiandian liegt nouml;rdlich der qiniandian. sie ist eine halle, in der die gedenktafel der "gottheit des himmels" aufbewahrt wurde. sie wurde im jahr 1420 erbaut und im jahr 1545 umgebaut. in dieser halle gibt es eine quadratische steinplattform, auf der die gedenktafel der "gottheit des himmels" steht.
der zhaigong (fastenpalast) war der ort, wo die kaiser ein bad nahmen, drei tage lang fasteten und übernachteten, bevor sie zum himmel beteten. er besteht aus der haupthalle und der schlafhalle.
auszlig;er den hauptbauwerken wie huanqiutan, qigutan, huangqiongyu, qiniandian, huangqiandian und zhaigong verfügt der himmelstempel noch über viele untergeordnete bauwerke, die in der umgegend der hauptbauwerke liegen. der himmelstempel weist eine ins detail konzipierte gestaltung und harmonische farbgebung auf.
第4篇 北京天壇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404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12分鐘,共有211位用戶收藏,28人推薦!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qū)永定門內(nèi)大街東側(cè)。下文是關(guān)于介紹天壇的導(dǎo)游詞范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各位團友
我們現(xiàn)在們在天壇的昭亨門,也就是現(xiàn)在天壇的南大門。
天壇,位于北京城區(qū)的東南部,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壇,建于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與紫禁城(故宮)同時興建。耗時2022年,距今已有580多年歷史。其占地273公頃,比故宮大3.7倍,略小于頤和園。整個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為內(nèi)外壇兩大部分,各有壇墻圍括。外壇墻總長6416米,原來僅設(shè)西門,為天壇的正門,是當年皇帝前來天壇祭祀時進出的大門?,F(xiàn)在的東、南、北各門,都是后來開辟的。內(nèi)壇墻總長3292米,分設(shè)有東、南、西、北四大"天門"。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處舉行,名為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澤壇(地壇)后,才實行天地分祭,從此這里專門用于祭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壇。 歷代封建皇帝對祭天活動都極為重視,每年要兩次親臨天壇祭天。第一次是在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舉行祈谷禮,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豐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壇稟告五谷業(yè)已豐收,感謝天帝的保佑之恩。新中國成立后,天壇回到了真正當家作主的人民手中,并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從南門進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門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臺,它叫作臺。臺上有長桿,叫望燈桿,該桿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桿長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時,三根燈桿上各吊一只直徑六尺、高八尺的大燈籠,所用特制,長四尺,粗一尺,并鑄有凸龍花紡。燃點時不滅,不流油,不剪蠟花,可燃燒十二個小時,名為“蟠龍通宵寶蠟”。
此刻在我們眼前的便是圜丘壇俗稱祭天臺,這是名副其實的天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欄圍護的三層石造圓臺,通高五米,明、清兩代,每年冬至日皇帝親臨的祭天禮儀,就在此壇舉行。 圜丘壇在建筑形式上,有著許多神奇有趣的說法。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巧妙運用幾何學原理設(shè)計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項建筑材料的數(shù)學計算均極其精確,其中包含"九"的含義與運用深為中外廣大游人所贊嘆與稱奇。
圜丘壇共分三層,每層四面各有臺階九級。每層周圍都設(shè)有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欄桿。欄桿的數(shù)字均為九或九的倍數(shù),即上層72根、中層108根、下層180根。同時,各層鋪設(shè)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數(shù)。如最上層的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稱作天心石或太極石),從中心石向外,第一環(huán)為9塊,第二環(huán)18塊,到第九環(huán)81塊;中層從第十環(huán)的90塊至十八環(huán)的162塊;下層從十九環(huán)的171塊至二十七環(huán)的243塊,三層共378個"九",為3402塊。 同時,上層直徑為9丈(取一九),中層直徑為十五丈(取三五),下層直徑為21丈(取三七),合起來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數(shù),而且還有"__"之尊的含義。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數(shù)來設(shè)計建造祭壇呢?原因是:一、據(jù)神話傳說,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數(shù)來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體的至高與至大。二、在我國古代把單數(shù)(奇數(shù))看作陽數(shù),而將雙數(shù)(偶數(shù))視為陰數(shù)。天為陽、地為陰。天壇是用來祭天的,只能用陽數(shù)進行建筑。而"九"又被視為"極陽數(shù)",這是最吉祥的數(shù)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這種設(shè)計規(guī)制,卻反映出當時工匠們高超的數(shù)學知識和計算才能,實在令人嘆服。
從南門進入圜丘壇,在內(nèi)墻南隅有一座用綠琉璃磚砌成的燔爐,是祭天時焚燒松柏木和祭祀后燒祝版、祝帛的地方,燔爐旁有一座瘞坎,祭典結(jié)束,把揚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內(nèi),像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的意思。大家看在燔爐前排有8座燎爐,這些是專為祭天時焚燒松柏枝、松花、松塔等用的,在壇東、西門內(nèi)還各有一對。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徑15.6米。磚木結(jié)構(gòu),整個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撐,頂無橫梁,由眾多斗拱層層上疊,天花板層層收縮,組成美麗的穹窿圓頂式的藻井。殿內(nèi)正中的石臺寶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寶座前左右的石臺,是放置皇帝歷代祖先牌位之處。殿外的東西配殿,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風雷諸神牌位之所?,F(xiàn)按原樣陳列,并塑有清代祭天官員的蠟像。
現(xiàn)在是我給大家介紹回音壁,它是指圍括皇穹宇和東西配殿的高大的圓形圍墻而言。圍墻周長193.2米,直徑61.5米,墻高3.72 米,厚0.9米。如果兩個人分別站在院內(nèi)東西配殿后的墻下,均面部朝北對墻低聲說話,可像打電話一樣互相對話,極其奇妙有趣,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來。
下面介紹的是迷人的圓心石回音 圜丘壇上層中心有一塊圓心石,是游人最感興趣的又一奇妙之處。當你站在圓心石上輕聲說話時,自己聽起來聲音很宏大,有共鳴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環(huán)以外的人,則無此種感覺。為什么呢?原來,這也是一種聲學現(xiàn)象:由于壇面十分光潔平滑,聲波傳到周圍等距離的石欄圍板后,能夠迅速地被反射回來。據(jù)聲學專家測驗,從發(fā)音到聲波再回到圓心石的時間,總共僅有零點零七秒鐘。說話者根本無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圓心石的人聽起來,其共鳴性回音就格外響亮。封建統(tǒng)治者則把這種聲學現(xiàn)象說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萬民對于朝廷的無限歸心與一致響應(yīng),同時并賦予"億兆景從石"的美名。
我們從在皇穹宇的西面出在,在這里有一株古柏,名為九龍柏,樹干扭結(jié)糾屈,宛如九條盤旋而上的蟠龍,故此得名。據(jù)傳這棵古柏生長于建壇之前,已有近千年歷史。 天壇境內(nèi)廣植有樹齡悠長、樹身高大、四季不凋、繁茂蒼翠的松樹和柏樹。樹海林濤,森森淼淼,以造成一種"海闊天空"的廣漠景象。
我們現(xiàn)在腳下的路叫做丹陛橋,這明明是一條筆直坦蕩的大道,為何又稱"橋"呢?因為在道路下辟有一個券洞,與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體交叉,故稱為橋。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石砌臺基大道。全長360米,寬約30米,整個橋體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南端高約1米,北端高達3米左右。如此設(shè)計建造,一則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則表示從人間到天上,具有遙遠的路程。丹陛橋為天壇內(nèi)壇的主軸線,起著連接南端圜丘壇和北端祈谷壇兩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橋面中心線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兩側(cè)的條石道,分別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靈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此刻我們腳下的便是進牲門-俗稱"鬼門關(guān)",為什么要叫"鬼門關(guān)"呢?因為于祭日前,外壇西南隅犧牲所的"所牧"和"所軍",需從此洞門自西向東趕運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這一活動叫"進牲"。因凡經(jīng)過此門的牲畜,全被宰殺無存,用以制作供品,故有"鬼門關(guān)"之稱。
沿著丹陛橋繼續(xù)向北走,現(xiàn)在在我們左邊的是具服臺,它位設(shè)于丹陛橋北段東側(cè),為一座凸字形平臺。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禮時,更換冕服(祭服)的地方。
在西面是齋宮,坐落于西天門內(nèi)大道南側(cè)的松柏綠樹叢中,原是封建皇帝來天壇祈谷、祀天前進行齋戒沐浴的地方。齋宮占地四萬平方米,建筑呈四方形,內(nèi)有正殿、寢宮、鐘樓等。四周筑有兩重圍墻和一道護城河,建筑講究,警衛(wèi)森嚴。走進齋宮正門,迎面便是氣勢巍峨的正殿,紅墻綠瓦,甚為壯觀。據(jù)說用這種綠瓦以表示皇帝至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能"對天稱臣"的意思。殿分五間,呈拱券形,為磚砌結(jié)構(gòu)。整個殿堂不用梁、枋大木,因此也叫"無梁殿"。 殿前丹墀上有兩座石亭,右邊的一座較小,是放時辰牌位的 地方。左邊的一座呈正方形,較為高大,名"齋戒銅人石亭"。據(jù)史料記載:皇帝齋戒期間,亭內(nèi)設(shè)方幾一 張,罩黃云緞桌衣,上設(shè)一尺五寸高的銅人像一尊。銅人雙手恭奉簡牌一枚,上刻“齋戒”二字,以使皇帝"觸目驚心,恪(ke四音)恭罔懈"。意思是要皇帝有所警惕,不忘用心齋戒。 齋戒銅人在清代有三種形式:一為唐朝名臣魏征像,一為明初樂官冷謙像,一為明代太監(jiān)剛炳像。相傳這三人在歷史上都以剛直敢諫而著稱。此是明洪武十一年定下的制度,清代也沿用了下來。按規(guī)定,這里所設(shè)的銅人為冷謙像。
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壇,這里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壇的構(gòu)造形式,三重檐逐層向上收束,作傘狀,豎立于高5.6米,占地5900平方米的三層白石雕欄環(huán)抱的圓壇之上,祈年殿俗稱無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長檁及鐵釘,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眾多的枋、木兌、桷、閂支撐和榫接起來。該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長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圓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蓋青、黃、綠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為今名,同時一律改為覆蓋深藍色琉璃瓦,以象征藍天。光緒十五年(1889),該殿毀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樣重建。陳列于殿前的青銅大鼎爐,均是幾百年前的文物。殿內(nèi)柱子的數(shù)目,據(jù)說是按天象設(shè)立的。里層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龍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徑1.2米,兩人也難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層的12根朱紅金柱,象征一年12個月。外層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個時辰。中層12根金柱和外層12根檐柱相加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個節(jié)氣。金柱、檐柱和龍井柱相加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寶頂藻井周圍的8根童柱,共計36根,象征36天罡。寶頂中心的雷公柱,則象征著天帝的"一統(tǒng)天下"。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時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壇寢宮之稱。后來,祭祀儀式中所使用的旌旗、儀仗、樂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內(nèi)藏不少祭祀文物,現(xiàn)按原樣陳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蠟像,常年供游人觀覽。
位于祈年殿臺基前院落的東西兩側(cè)的是東、西配殿,原是分別放置日、月、星、辰和云、雨、風、雷諸神牌位的地方?,F(xiàn)分別辟為陳列宮廷祭天古樂、禮儀,以及日、月、星、辰等神牌位之處。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神廚”從前是為祭祀宰殺牲畜和制作祭品的地方。下面看到的是神庫,是收藏祭品的庫房?,F(xiàn)在經(jīng)過呈"w"字形長廊,它共七十二間,起著連結(jié)祈谷壇、神廚、神庫及運送祭品的重要作用。該長廊的間數(shù)正好與72地煞的數(shù)字相同,過去傳說這是地煞鬼聚集的地方,廊內(nèi)燈籠式豎燈暗淡,陰森可怖。后來將其窗坎拆除,從而長廊景觀大變,成為人們游樂的好去處。
天泉井于神庫門前有一眼水井,因其水清味甜而得名。祭天祈谷時用的供饌和糕點,全用此水調(diào)制。
現(xiàn)在在我們左手邊的是七星石位于長廊東南側(cè)的曠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塊。但為何稱作"七星石"呢? 據(jù)傳說,明永樂帝遷都北京時,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壇廟建筑,但難找到合適的地方。這時,有一晚他夢見天上北斗七星落地于此,謂之天遂人意,為其解了不決之難,從而降旨于此地建造祭壇。 據(jù)資料記載,七星石為明代嘉靖九年,經(jīng)人工雕鑿后而置于此處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對他說,祈年殿東南方太為空曠,這對他的皇位、壽命不利。于是便設(shè)七星石在此,以鎮(zhèn)壓風水。在七星石東北隅還有一塊小石頭,據(jù)說這是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設(shè)于七星石的東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這里是天壇的東門,關(guān)于天壇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第5篇 北京天壇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588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146位用戶收藏,17人推薦!
北京天壇是一個怎么樣的景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guān)于北京天壇導(dǎo)游詞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北京天壇導(dǎo)游詞作文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小朋友們:
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導(dǎo)游盛澤西,大家可以叫我小盛。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天壇,它是世界著名文化遺產(chǎn)之一。今天,我很高興和大家共同欣賞它美麗的景色和建筑,共度這段美好的時光,預(yù)祝大家玩得愉快!。
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場所,始建于明永樂18年(1420年),以后經(jīng)過不斷的擴建,至清乾隆年間建成。它從建成開始,一直是皇帝祭天的專用祭壇,一直延續(xù)了490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封建帝制結(jié)束,它也完成了它的使命。1918年被辟為公園,從此后任人游覽。1957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筑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國務(wù)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壇公園現(xiàn)有面積為205萬平方米,保存有祈谷壇、圜丘壇、齋宮、神樂四組古建筑群,有古建筑92座600余間。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形制最完備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天壇有3500余株古松柏、古槐,樹齡逾數(shù)百年。
天壇不僅是中國古代皇帝的祭壇,也是中國悠久的祭天文化的結(jié)晶,其宏偉的建筑、蒼翠的古樹、豐富的文物收藏既記載了中國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記載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各位親愛的游客朋友們,我們今天的游覽就要結(jié)束了。非常高興能與大家共同度過這段美好的時光。對我今天的導(dǎo)游有什么不滿意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北京天壇導(dǎo)游詞作文,盡在酷貓寫作范文網(wǎng)。
第6篇 北京天壇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2344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31分鐘,共有209位用戶收藏,18人推薦!
天壇,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guān)于北京天壇導(dǎo)游詞,希望能夠幫到您!
北京天壇導(dǎo)游詞
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占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壇,用于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jīng)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圣地,卻也曾經(jīng)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繼而在192022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在192022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jīng)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2022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臺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臺。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fā)現(xiàn)了,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護板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臺階,臺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臺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根據(jù)陰陽五行來說,9是極陽數(shù),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臺意念上的崇高。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里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xiàn)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臺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臺面相應(yīng)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只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臺南廣場上排列著奏樂隊,配合著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欞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cè)拜位站好后,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jié)束以后,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cè),從東向西排列著8個;內(nèi)圍護墻東西欞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nèi)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欞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后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蜀酚罱ㄓ诿骷尉妇拍?,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xiàn)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nèi)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cè)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占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壇,用于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jīng)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圣地,卻也曾經(jīng)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繼而在192022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在192022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jīng)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2022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臺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臺。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fā)現(xiàn)了,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護板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臺階,臺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臺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根據(jù)陰陽五行來說,9是極陽數(shù),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臺意念上的崇高。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里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xiàn)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臺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臺面相應(yīng)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只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臺南廣場上排列著奏樂隊,配合著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欞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cè)拜位站好后,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jié)束以后,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cè),從東向西排列著8個;內(nèi)圍護墻東西欞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nèi)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欞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后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xiàn)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nèi)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cè)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占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壇,用于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jīng)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圣地,卻也曾經(jīng)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繼而在192022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在192022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jīng)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2022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臺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臺。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fā)現(xiàn)了,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護板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臺階,臺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臺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根據(jù)陰陽五行來說,9是極陽數(shù),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臺意念上的崇高。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里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xiàn)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臺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臺面相應(yīng)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只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臺南廣場上排列著奏樂隊,配合著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欞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cè)拜位站好后,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jié)束以后,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cè),從東向西排列著8個;內(nèi)圍護墻東西欞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nèi)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欞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后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xiàn)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nèi)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cè)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占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壇,用于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jīng)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圣地,卻也曾經(jīng)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繼而在192022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在192022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jīng)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2022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臺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臺。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fā)現(xiàn)了,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護板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臺階,臺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臺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根據(jù)陰陽五行來說,9是極陽數(shù),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臺意念上的崇高。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里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xiàn)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臺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臺面相應(yīng)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只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臺南廣場上排列著奏樂隊,配合著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欞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cè)拜位站好后,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jié)束以后,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cè),從東向西排列著8個;內(nèi)圍護墻東西欞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nèi)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欞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后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蜀酚罱ㄓ诿骷尉妇拍?,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xiàn)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nèi)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cè)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占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壇,用于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jīng)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圣地,卻也曾經(jīng)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繼而在192022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在192022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jīng)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2022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臺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臺。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fā)現(xiàn)了,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護板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臺階,臺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臺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根據(jù)陰陽五行來說,9是極陽數(shù),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臺意念上的崇高。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里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xiàn)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臺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臺面相應(yīng)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只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臺南廣場上排列著奏樂隊,配合著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欞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cè)拜位站好后,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jié)束以后,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cè),從東向西排列著8個;內(nèi)圍護墻東西欞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nèi)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欞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后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xiàn)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nèi)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cè)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占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壇,用于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jīng)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圣地,卻也曾經(jīng)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繼而在192022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在192022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jīng)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2022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臺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臺。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fā)現(xiàn)了,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護板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臺階,臺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臺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根據(jù)陰陽五行來說,9是極陽數(shù),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臺意念上的崇高。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里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xiàn)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臺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臺面相應(yīng)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只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臺南廣場上排列著奏樂隊,配合著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欞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cè)拜位站好后,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jié)束以后,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cè),從東向西排列著8個;內(nèi)圍護墻東西欞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nèi)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欞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后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蜀酚罱ㄓ诿骷尉妇拍?,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xiàn)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nèi)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cè)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占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壇,用于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jīng)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圣地,卻也曾經(jīng)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繼而在192022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在192022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jīng)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2022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臺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臺。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fā)現(xiàn)了,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護板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臺階,臺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臺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根據(jù)陰陽五行來說,9是極陽數(shù),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臺意念上的崇高。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里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xiàn)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臺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臺面相應(yīng)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只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臺南廣場上排列著奏樂隊,配合著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欞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cè)拜位站好后,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jié)束以后,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cè),從東向西排列著8個;內(nèi)圍護墻東西欞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nèi)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欞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后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蜀酚罱ㄓ诿骷尉妇拍辏鸪踅凶鎏┥竦?,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xiàn)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nèi)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cè)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
第7篇 北京天壇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33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271位用戶收藏,29人推薦!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天壇,首先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天壇是世a686964616fe58685e5aeb界上現(xiàn)存的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皇家祭祀性建筑群,它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及祈雨的地方.天壇完工于公元1420年,位于紫禁城的東南方向,全園占地273公頃,是紫禁城面積的4倍。在中軸線上有三組非常重要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圜丘壇、皇穹宇及祈年殿。另外,園中西側(cè)有齋宮等建筑,全園遍植古松、莊嚴肅穆,是一處非常理想的祭祀場所。
在明代,天壇初建之時,實行天地合祭,不僅祭天,而且祭地,其位置便是今天祈年殿所在的祈谷壇上。后來,在京城的北面設(shè)地壇,專門祭地,又在祈年殿的南側(cè)修建了圜丘壇及皇穹宇,專門祭天,從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及規(guī)模。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天壇也未能幸免于難。侵略者在此胡作非為,盜走并破壞無數(shù)珍貴文物,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
最后一個在這里祭天的人是竊國大盜袁世凱,但天不隨人愿,袁某只做了83天皇帝癮便一命歸西了。解放后,國家多次撥款重修天壇,但不再是為了祭天,而是為了給世人、給世界留下一份遺產(chǎn)。
第8篇 北京天壇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363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11分鐘,共有177位用戶收藏,14人推薦!
我們現(xiàn)在們在天壇的昭亨門,也就是現(xiàn)在天壇的南大門。
天壇,位于北京城區(qū)的東南部,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壇,建于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與紫禁城(故宮)同時興建。耗時20xx年,距今已有580多年歷史。其占地273公頃,比故宮大3.7倍,略小于頤和園。整個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為內(nèi)外壇兩大部分,各有壇墻圍括。外壇墻總長6416米,原來僅設(shè)西門,為天壇的正門,是當年皇帝前來天壇祭祀時進出的大門?,F(xiàn)在的東、南、北各門,都是后來開辟的。內(nèi)壇墻總長3292米,分設(shè)有東、南、西、北四大"天門"。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處舉行,名為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澤壇(地壇)后,才實行天地分祭,從此這里專門用于祭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壇。歷代封建皇帝對祭天活動都極為重視,每年要兩次親臨天壇祭天。第一次是在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舉行祈谷禮,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豐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壇稟告五谷業(yè)已豐收,感謝天帝的保佑之恩。新中國成立后,天壇回到了真正當家作主的人民手中,并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從南門進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門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臺,它叫作臺。臺上有長桿,叫望燈桿,該桿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桿長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時,三根燈桿上各吊一只直徑六尺、高八尺的大燈籠,所用特制,長四尺,粗一尺,并鑄有凸龍花紡。燃點時不滅,不流油,不剪蠟花,可燃燒十二個小時,名為“蟠龍通宵寶蠟”。
此刻在我們眼前的便是圜丘壇俗稱祭天臺,這是名副其實的天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欄圍護的三層石造圓臺,通高五米,明、清兩代,每年冬至日皇帝親臨的祭天禮儀,就在此壇舉行。圜丘壇在建筑形式上,有著許多神奇有趣的說法。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巧妙運用幾何學原理設(shè)計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項建筑材料的數(shù)學計算均極其精確,其中包含"九"的含義與運用深為中外廣大游人所贊嘆與稱奇。
圜丘壇共分三層,每層四面各有臺階九級。每層周圍都設(shè)有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欄桿。欄桿的數(shù)字均為九或九的倍數(shù),即上層72根、中層108根、下層180根。同時,各層鋪設(shè)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數(shù)。如最上層的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稱作天心石或太極石),從中心石向外,第一環(huán)為9塊,第二環(huán)18塊,到第九環(huán)81塊;中層從第十環(huán)的90塊至十八環(huán)的162塊;下層從十九環(huán)的171塊至二十七環(huán)的243塊,三層共378個"九",為3402塊。同時,上層直徑為9丈(取一九),中層直徑為十五丈(取三五),下層直徑為21丈(取三七),合起來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數(shù),而且還有""之尊的含義。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數(shù)來設(shè)計建造祭壇呢?原因是:一、據(jù)神話傳說,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數(shù)來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體的至高與至大。二、在我國古代把單數(shù)(奇數(shù))看作陽數(shù),而將雙數(shù)(偶數(shù))視為陰數(shù)。天為陽、地為陰。天壇是用來祭天的,只能用陽數(shù)進行建筑。而"九"又被視為"極陽數(shù)",這是最吉祥的數(shù)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這種設(shè)計規(guī)制,卻反映出當時工匠們高超的數(shù)學知識和計算才能,實在令人嘆服。
從南門進入圜丘壇,在內(nèi)墻南隅有一座用綠琉璃磚砌成的燔爐,是祭天時焚燒松柏木和祭祀后燒祝版、祝帛的地方,燔爐旁有一座瘞坎,祭典結(jié)束,把揚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內(nèi),像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的意思。大家看在燔爐前排有8座燎爐,這些是專為祭天時焚燒松柏枝、松花、松塔等用的,在壇東、西門內(nèi)還各有一對。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徑15.6米。磚木結(jié)構(gòu),整個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撐,頂無橫梁,由眾多斗拱層層上疊,天花板層層收縮,組成美麗的穹窿圓頂式的藻井。殿內(nèi)正中的石臺寶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寶座前左右的石臺,是放置皇帝歷代祖先牌位之處。殿外的東西配殿,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風雷諸神牌位之所?,F(xiàn)按原樣陳列,并塑有清代祭天官員的蠟像。
現(xiàn)在是我給大家介紹回音壁,它是指圍括皇穹宇和東西配殿的高大的圓形圍墻而言。圍墻周長193.2米,直徑61.5米,墻高3.72 米,厚0.9米。如果兩個人分別站在院內(nèi)東西配殿后的墻下,均面部朝北對墻低聲說話,可像打電話一樣互相對話,極其奇妙有趣,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來。
下面介紹的是迷人的圓心石回音 圜丘壇上層中心有一塊圓心石,是游人最感興趣的又一奇妙之處。當你站在圓心石上輕聲說話時,自己聽起來聲音很宏大,有共鳴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環(huán)以外的人,則無此種感覺。為什么呢?原來,這也是一種聲學現(xiàn)象:由于壇面十分光潔平滑,聲波傳到周圍等距離的石欄圍板后,能夠迅速地被反射回來。據(jù)聲學專家測驗,從發(fā)音到聲波再回到圓心石的時間,總共僅有零點零七秒鐘。說話者根本無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圓心石的人聽起來,其共鳴性回音就格外響亮。封建統(tǒng)治者則把這種聲學現(xiàn)象說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萬民對于朝廷的無限歸心與一致響應(yīng),同時并賦予"億兆景從石"的美名。
我們從在皇穹宇的西面出在,在這里有一株古柏,名為九龍柏,樹干扭結(jié)糾屈,宛如九條盤旋而上的蟠龍,故此得名。據(jù)傳這棵古柏生長于建壇之前,已有近千年歷史。天壇境內(nèi)廣植有樹齡悠長、樹身高大、四季不凋、繁茂蒼翠的松樹和柏樹。樹海林濤,森森淼淼,以造成一種"海闊天空"的廣漠景象。
我們現(xiàn)在腳下的路叫做丹陛橋,這明明是一條筆直坦蕩的大道,為何又稱"橋"呢?因為在道路下辟有一個券洞,與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體交叉,故稱為橋。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石砌臺基大道。全長360米,寬約30米,整個橋體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南端高約1米,北端高達3米左右。如此設(shè)計建造,一則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則表示從人間到天上,具有遙遠的路程。丹陛橋為天壇內(nèi)壇的主軸線,起著連接南端圜丘壇和北端祈谷壇兩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橋面中心線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兩側(cè)的條石道,分別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靈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此刻我們腳下的便是進牲門-俗稱"鬼門關(guān)",為什么要叫"鬼門關(guān)"呢?因為于祭日前,外壇西南隅犧牲所的"所牧"和"所軍",需從此洞門自西向東趕運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這一活動叫"進牲"。因凡經(jīng)過此門的牲畜,全被宰殺無存,用以制作供品,故有"鬼門關(guān)"之稱。
沿著丹陛橋繼續(xù)向北走,現(xiàn)在在我們左邊的是具服臺,它位設(shè)于丹陛橋北段東側(cè),為一座凸字形平臺。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禮時,更換冕服(祭服)的地方。
在西面是齋宮,坐落于西天門內(nèi)大道南側(cè)的松柏綠樹叢中,原是封建皇帝來天壇祈谷、祀天前進行齋戒沐浴的地方。齋宮占地四萬平方米,建筑呈四方形,內(nèi)有正殿、寢宮、鐘樓等。四周筑有兩重圍墻和一道護城河,建筑講究,警衛(wèi)森嚴。走進齋宮正門,迎面便是氣勢巍峨的正殿,紅墻綠瓦,甚為壯觀。據(jù)說用這種綠瓦以表示皇帝至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能"對天稱臣"的意思。殿分五間,呈拱券形,為磚砌結(jié)構(gòu)。整個殿堂不用梁、枋大木,因此也叫"無梁殿"。殿前丹墀上有兩座石亭,右邊的一座較小,是放時辰牌位的 地方。左邊的一座呈正方形,較為高大,名"齋戒銅人石亭"。據(jù)史料記載:皇帝齋戒期間,亭內(nèi)設(shè)方幾一 張,罩黃云緞桌衣,上設(shè)一尺五寸高的銅人像一尊。銅人雙手恭奉簡牌一枚,上刻“齋戒”二字,以使皇帝"觸目驚心,恪(ke四音)恭罔懈"。意思是要皇帝有所警惕,不忘用心齋戒。齋戒銅人在清代有三種形式:一為唐朝名臣魏征像,一為明初樂官冷謙像,一為明代太監(jiān)剛炳像。相傳這三人在歷史上都以剛直敢諫而著稱。此是明洪武十一年定下的制度,清代也沿用了下來。按規(guī)定,這里所設(shè)的銅人為冷謙像。
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壇,這里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壇的構(gòu)造形式,三重檐逐層向上收束,作傘狀,豎立于高5.6米,占地5900平方米的三層白石雕欄環(huán)抱的圓壇之上,祈年殿俗稱無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長檁及鐵釘,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眾多的枋、木兌、桷、閂支撐和榫接起來。該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長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圓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蓋青、黃、綠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為今名,同時一律改為覆蓋深藍色琉璃瓦,以象征藍天。光緒十五年(1889),該殿毀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樣重建。陳列于殿前的青銅大鼎爐,均是幾百年前的文物。殿內(nèi)柱子的數(shù)目,據(jù)說是按天象設(shè)立的。里層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龍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徑1.2米,兩人也難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層的12根朱紅金柱,象征一年12個月。外層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個時辰。中層12根金柱和外層12根檐柱相加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個節(jié)氣。金柱、檐柱和龍井柱相加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寶頂藻井周圍的8根童柱,共計36根,象征36天罡。寶頂中心的雷公柱,則象征著天帝的"一統(tǒng)天下"。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時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壇寢宮之稱。后來,祭祀儀式中所使用的旌旗、儀仗、樂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內(nèi)藏不少祭祀文物,現(xiàn)按原樣陳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蠟像,常年供游人觀覽。
位于祈年殿臺基前院落的東西兩側(cè)的是東、西配殿,原是分別放置日、月、星、辰和云、雨、風、雷諸神牌位的地方。現(xiàn)分別辟為陳列宮廷祭天古樂、禮儀,以及日、月、星、辰等神牌位之處。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神廚”從前是為祭祀宰殺牲畜和制作祭品的地方。下面看到的是神庫,是收藏祭品的庫房?,F(xiàn)在經(jīng)過呈"w"字形長廊,它共七十二間,起著連結(jié)祈谷壇、神廚、神庫及運送祭品的重要作用。該長廊的間數(shù)正好與72地煞的數(shù)字相同,過去傳說這是地煞鬼聚集的地方,廊內(nèi)燈籠式豎燈暗淡,陰森可怖。后來將其窗坎拆除,從而長廊景觀大變,成為人們游樂的好去處。
天泉井于神庫門前有一眼水井,因其水清味甜而得名。祭天祈谷時用的供饌和糕點,全用此水調(diào)制。
現(xiàn)在在我們左手邊的是七星石位于長廊東南側(cè)的曠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塊。但為何稱作"七星石"呢? 據(jù)傳說,明永樂帝遷都北京時,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壇廟建筑,但難找到合適的地方。這時,有一晚他夢見天上北斗七星落地于此,謂之天遂人意,為其解了不決之難,從而降旨于此地建造祭壇。據(jù)資料記載,七星石為明代嘉靖九年,經(jīng)人工雕鑿后而置于此處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對他說,祈年殿東南方太為空曠,這對他的皇位、壽命不利。于是便設(shè)七星石在此,以鎮(zhèn)壓風水。在七星石東北隅還有一塊小石頭,據(jù)說這是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設(shè)于七星石的東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這里是天壇的東門,關(guān)于天壇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第9篇 北京天壇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523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268位用戶收藏,24人推薦!
各位游客:你們好,我叫牛牛,今天由我來做你們的導(dǎo)游!
今天我們旅游的景點是天壇,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上車,請注意系好安全帶?,F(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到達天壇,請各位游客下車。
游客們,當一進正門,我們將會看到許多個形狀像壇子似的建筑,據(jù)說這個景點在一八六零年曾遭到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一九零零年還遭受到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然而,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這里成為了著名的旅游景點?,F(xiàn)在我們就以皇帝登壇的路線進行游覽。
首先我們觀賞第一個壇,它叫“圓丘壇”,它有兩個防護墻,還有一些階梯和古人的雕像?,F(xiàn)在我們要登壇了,游客們,請你們最好數(shù)一下腳下的階梯,到了二樓,你們會看到許多各種各樣的雕像,他們都是古代的名人。游客們,現(xiàn)在你們可以自由觀賞,但請注意,不要亂涂亂畫,帶小孩的游客請管理好自己的小孩,一小時后,我們將會前往“天庫”。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到達“天庫”了,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上面有三個石頭,它們被稱為“三音石”。只要你們在第一塊石頭拍手一下,它就回聲一下,在第二塊石頭拍手一下,它就回聲兩下,在第三塊石頭拍手一下,它就回聲三下,所以,它們才被稱之為“三音石”。
現(xiàn)在,是游客們自由活動時間,三小時后,我們在天壇正門集合,謝謝大家!
第10篇 北京天壇導(dǎo)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595個字,預(yù)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181位用戶收藏,15人推薦!
親愛的游客們,你們好嗎?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你們可以叫我劉導(dǎo),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也許您剛才就已經(jīng)注意到了,天壇有非常多的柏樹,不錯,它就好像北京一個天然的氧吧。而在這許多古柏當中,有一株500余歲的檜柏,就是回音壁西墻外的這棵九龍柏。它的樹干紋理非常的奇特,布滿了溝壑,而且旋轉(zhuǎn)扭曲,好像9條蟠龍纏繞嬉戲,所以叫它九龍柏真是一點也不過分。請大家不要攀爬樹木,注意自己的言行,這是一個神圣的地方,我們要保持寧靜的心態(tài),
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今天的游覽結(jié)束了,希望這次游覽能讓大家記住、在大家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回憶。
希望大家下次再來哦。